灌云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灌云县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产权制度改革助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16-03-21     浏览次数:     来源:

产权制度改革助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大小:【

    当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能否有效补齐农业这一“短板”,事关亿万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江苏省泗洪县以产权制度改革助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积极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红利日趋显现

    泗洪县地处苏皖交界、洪泽湖西畔,户籍人口107.5万,其中农业人口70.6万人,耕地面积198万亩。三十多年前,以“敢为天下先”的非凡勇气,迈出农村“大包干”第一步。2011年以来,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和民生导向,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巨大生机活力。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主导力量。2011年以来,全县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465家,年均增长50%,带动14.5万农户入社,覆盖全县95%的行政村;成立家庭农场1400个,比2010年翻了2番。新型经营主体大量出现带动农业耕地加快流转。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14.8万亩,超过全县承包耕地面积60%,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有的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旱涝保收”,有的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做到“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的通过企业务工成为“工薪一族”。日益活跃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传统农业“华丽转身”。可以说,泗洪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做法,有效破解了当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一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快速形成,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粮食生产是一大突出亮点。全县粮食总产量由2010年的95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43万吨,夏粮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县级第一,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数字背后是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让传统农业实现“接二连三”,有力推动农业产业链从生产向加工、仓储、流通等领域延伸。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8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与此同时,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各类涉农服务组织达325家,服务范围覆盖农资农技、育秧防治、收割存储等各方面。江苏省农科院、苏欣农机连锁有限公司、江苏汇隆投资担保公司等一批知名农业服务机构纷纷落户泗洪,大批农民加速转型从事二、三产业,农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极大解放。

    (三)先进农业物质装备极大改善,现代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五年来,新增大马力机具1353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37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上升到78%,其中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80%,三麦机播率达92%,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5%,被省农机局评为“基本实现水稻机械化县”。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达62%。泗洪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推广的泗稻12号,亩产超过1400斤,单产提高100公斤以上,对农民增产增收带动作用很大,每年吸引大批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参观学习。

    (四)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知名农业品牌名扬四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可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比重超过97%,“三品”产品认证总数达306个,居苏北第一。五年来,农业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3%,农膜回收率达86%,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9.8%,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7500个和农作物秸秆循环再利用示范点68个。全县形成优质稻米、高效水产、特色林果和生态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出“泗洪大米”、“泗洪大枣”等一大批农业品牌,“泗洪大闸蟹”成为国内水产市场最为抢手的“香饽饽”。2015年,全县河蟹产值达到24.48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67.26%,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助推泗洪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加快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带动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近五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3亿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454元,五年翻了一番。城市化水平提高9.5个百分点,累计有4.3万户农民近14.7万人变为新市民,5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备,累计有12个农村集中居住区被评为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部分乡镇在户口性质、就业养老、就医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县城“同城待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泗洪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方兴未艾的现代农业建设给农民带来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并进

    农村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建立之后,又一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性深刻变革。2011年,泗洪县抓住江苏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契机,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以确权登记为抓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化。明晰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产权是当前农村改革绕不开的话题。泗洪县把建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作为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建立集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土地利用制度。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突出三个环节: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乡两级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并落实到村组工作人员,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以统一调配的方式分派技术员和调查员,以“查细、查实、查到户”为要求逐村做好抽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完善信息登记。土地指认做到每宗土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没有争议,操作规程做到不走过场,签字确认做到信息正确、签字真实、格式正确、委托合法,保证每一户信息不错、不遗、不漏。三是细化工作环节。探索县乡村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度,提前化解矛盾纠纷。分类指导确地确权,确保各方利益不受损,确保农户承包地块精确定位。采取组内地块鱼鳞图预公示,减少工作量。采取交叉互审盖章法,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采取“先审查后发证”,做到手续齐全、不留隐患。这些做法合理合法、简单实用,得到广泛认同,为农村土地“确了实权、颁了铁证”,使“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还权赋能于民。

    (二)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引导农业由分散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是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应有之义。泗洪县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从土地规划、资金扶持等方面引导和激励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整体规划、连片推进。坚持“先规划、再招商、后流转”的思路,要求乡镇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做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重点在主干道沿线选择部分村实行整村整组推进,把集中起来的地块作为“招商区”,优先承租给本地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经营。二是财政奖补、鼓励流转。政策补贴上,坚持分类指导、一地一策,对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岗地区连片流转超过200亩且种植林果的,县财政补贴每亩400元;对沿高速公路和县乡主干道流转超过1000亩且栽植绿化苗木的,县乡二级财政第一年每亩补贴300元、第二第三年各补贴200元。把土地流转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对连片流转土地300亩以上形成高效特色农业基地的给予奖励。三是自愿选择、形式多样。根据乡镇实际和群众诉求,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实行村集体委托代理制,在农户自愿基础上授权委托村集体代理土地流转;实行村民小组集中流转制,在村民小组内部通过互换等方式将小块土地整合调整为大块土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租赁等,并对土地流转收益实行按股保底分红。四是规范流转、防范风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建立多项工作机制,保障流转规范有序,防范化解流转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主要是实行流转管理合同制和备案制,禁止私下流转;建立租金随实物自然增长机制,租金按照水稻或小麦等实物折价,每3年调整一次;健全纠纷调处机制,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机构,依法调解相关矛盾和纠纷。

    (三)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支撑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现代农业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根本出路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泗洪县把推动土地流转与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结合起来,把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催生了一大批与现代农业建设相适应的新组织形态。

    一是通过典型引路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重点推动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本地种植大户和经营能手兴办家庭农场,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并建立“星级”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同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化程度高、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

    二是通过联耕联种探索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农户自愿、规模经营的原则,积极开展联耕联种试点。由村组按照规划统一组织实施,以打桩定界等形式将“碎片化”农地集中起来,采取联种分管、联种统管、全程联营等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了“增面积降农本,提单产升效益”的目的,实现了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三是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土地规模流转,必须把握好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的“度”,做到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科技进步、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流转面积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支持规模100-300亩的家庭农场,对经营效益好、带动农户多、示范引领强的家庭农场强化全程社会化服务;对经营效益一般、带动力不强的果断缩减经营面积;对经营亏损、矛盾隐患较多的,引导经营主体将原有耕地按照仅限本地大户、仅限100—300亩“两个仅限”的原则重新发包。

    (四)以现代特色农业为目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品牌化。编制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农业朝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内外联动”上求突破,在“消费导向”上下功夫。

    一是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明确“特色+品牌”主攻方向。围绕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目标,严把农产品质量监管关,健全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管理体系。鼓励合作社将有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申请商标注册,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327个、绿色食品80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机产品1个。

    二是推动园区提档升级。按照规模大小、种养结构对农业园区分类,重点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区、水产经济带、林果产业带以及生态畜禽产业区建设。通过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农业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园区改造升级。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模式,提高了园区功能和效益,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是提升外向型农业水平。现代农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巧借外力。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吸引工商资本投资。近几年,全县农业累计引进投资150亿元。蒙牛等一批国际型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强化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2014年,全县出口水产品3000吨、创汇总额1633万美元,共建成河蟹出口备案基地5个,连续9年名列全省大闸蟹出口量第一。

    四是发展网络订单农业。产权改革和土地流转带动了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创建“互联网+农民”模式,推动农民网络创业,从事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农民近两万人。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开展农产品在线交易,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创设营销网站、发展“订单农业”。全县从事农业服务的电商超过4000家,月发件量4万余单,成为农村淘宝全国优秀示范县、电子商务园区“朱雀奖”全国20强,物联网已深入到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烘干、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

    (五)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推进农民队伍职业化。农民土地农民种是农业规模经营基本取向。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泗洪以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民队伍职业化建设。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落实创业扶持引导、风险防范救助、信息采集传播等政策措施,吸引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强化培训和宣传。通过科技直通车讲解、科技人员咨询等形式,引导农民走职业化道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县乡签订培训任务责任状,明确职责和义务。三是强化示范和引领。发挥现代职业农民示范作用,创造条件让农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显神通,推动传统农民加快向新型农民转变,不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用的上留得住的乡土新型职业农民。大批新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民增收致富的先行者、农业产业化的引领者、农业先进技术的示范者。

    (六)以涉农平台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产权交易全过程,其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催化剂。重点推进“三大平台”建设。

    一是产权服务平台。把产权交易作为基础性服务来抓。强化产权交易组织协调,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并接受县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乡镇成立农村产权交易站与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合署办公,县乡双向联动。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实行非营利性的企业化运作。已办理农村产权交易630多项,交易金额9320多万元,交易笔数和交易额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二是生产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着眼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专项奖补资金1200万元,扶持家庭农场等参与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培育全程社会化服务企业,服务范围覆盖农机仓储、植保育种、加工销售等生产流程。2013年,全省第一家农业生产全程服务企业——江苏源欣有限公司在泗洪成立,与80多家家庭农场签订服务协议,提供全程化专家式、保姆式服务。

    三是金融服务平台。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做到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多个轮子一起转。通过在田作物及大型农机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政府鉴证担保、家庭农场联保等方式为50多家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办理惠民贷款6000万元,累计投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57亿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本”。2014年,泗洪县首家“粮食银行”启动运营,已向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200多万元。创立“农村土地银行”,将愿意流转的零散承包地块存入土地银行并收取本金或抵押借款。2015年,李庄农村土地银行存入农户零散土地5850亩,集中连片贷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基地3650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现代农业建设“统”与“分”的推动力

    泗洪县现代农业建设已具“雏形”,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正在被这里的实践验证。泗洪县的做法昭示着现代农业的未来方向,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始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之后,又一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从实践看,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质量效益,而且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泗洪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如何在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在补贴“黄线”和资源环境“红灯”的“双重约束”下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正确面对的重大考验。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唯有改革创新。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才能打破体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才能形成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启示之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把“统”的优越性与“分”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农村产权改革归根到底是农民的事。泗洪县把“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成果评价的根本标准,不搞强迫命令、不代农民做主,打消农民疑虑,激发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活力。实践表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的关系,牢牢守住公有制底线,不把集体经济改没了;必须牢牢守住保护农民利益的底线,不把农民的财产改少了,从制度上找到农业生产经营“统”与“分”最佳结合点,使改革真正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启示之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把农民更多利益“获得感”放在首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利益所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泗洪县把握“为了农民”这个根本宗旨,从确权登记颁证中保护农民财产权到鼓励产权交易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再到适度规模经营中保证经济效益,始终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从而保证了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让农民按股分红有盼头,规模经营有赚头,而且让农民土地租金有保障、家庭资产有增值。更为可喜的是,改革还带动了农村居民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因此呈现出协调发展景象。实践表明,一项改革举措能否叫得响、立得住,关键看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和获得感。尤其要在抓好改革“最先一公里”的同时,更加注重抓好“最后一公里”,切实改变“下面等上面精神、上面等下面实践”的状况,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