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灌云县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曹慧: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小麦产业的冲击
发布时间:2021-01-28     浏览次数:     来源:
曹慧: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小麦产业的冲击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次数: 12 来源: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世界粮食安全的威胁巨大,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品种需要重点予以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疫情对国内外小麦产业的影响,然后对疫情期间暴露的中国小麦产业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建立有效机制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冲击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指出,由于全球小麦整体供需形势宽松,本次疫情对国内外小麦产业的影响多为暂时性、区域性的,但也暴露了国内小麦供应链存在的短板,加剧了中小面粉企业的生存压力,减少了部分地区农户种粮收益。因此,要提升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出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多渠道提高农户种粮收益,加强全球粮食贸易监测和政策协调,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小麦产业 粮食安全

文章刊发:曹慧.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小麦产业的冲击:趋势、问题与建议[J].世界农业,2021(01):4-10+27.





1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全球大流行病,当前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102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093万,累计死亡超过112万人。疫情的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尤其是3月中旬以来,部分国家停止粮食出口,加剧了民众对粮食短缺的恐慌情绪,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囤粮抢购的现象。42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会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发布《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或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翻1倍,到2020年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约2.65亿人将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比2019年的1.35亿人增加1.3亿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总体上可从容应对疫情发生后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升级的挑战,疫情对粮食生产经营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有限的,但需要关注中长期全球疫情演变对国内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影响,警惕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炒作。杨艳涛等对全球疫情对国内玉米供应链的冲击进行了探讨,认为疫情下国内玉米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紧张,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全球范围疫情的扩散将给玉米进口贸易带来不确定性。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也是中国贸易量较大的谷物品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对国际小麦市场及中国小麦产业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但目前相关的系统性研究还未见到,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在充分把握国内外小麦供需基本形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小麦产业的影响,并对由此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预判,最后提出了应对新冠疫情提升小麦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

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小麦市场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明显压力,国际间粮食运输放缓,一些主要粮食进口国出现粮食短缺风险。据有关机构统计,仅2020年5月,全球就大约有3.8%的粮食出口受到限制。全球小麦供应链也未能幸免,国际小麦市场短期内出现了大幅震荡。但从长期看,连续多年的丰收奠定了国际小麦市场抗风险的坚实基础,发生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2.1 全球小麦供应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疫情蔓延,各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对农产品生产、物流、交易的影响逐渐显现。就小麦生产而言,全球疫情升级时恰逢北半球春小麦的播种时期,疫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影响了部分国家春小麦的播种进度。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加拿大的春小麦播种面积预计为1877.2万英亩(1英亩≈0.405hm),比2019年下滑0.1%。美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根据美国农业部517日的报告,2020年的春小麦种植进度完成60%,而同期5年平均(2015-2019年)完成80%。冬小麦主要涉及田间管理和收获的问题,由于作业环境多为人口密集度较低的野外,而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疫情防治必需的人员隔离措施对冬小麦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在流通方面,以大米、玉米和小麦为代表的主粮属于干散货,通常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最小的交互作用下装载、运输和卸货,国际运输和分配中断的可能性较小。新冠肺炎疫情对小麦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小麦主产国的出口限制措施上。自3月中下旬开始,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小麦主要出口国收紧了出口管制。据中华粮网报道,俄罗斯规定,202041日至630日对欧亚经济联盟(EAEU)以外国家的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和黑麦)出口总量限制为700t,而配额4月底就已全部用完;乌克兰将6月底前小麦出口总量限制在2020t;哈萨克斯坦从4月开始,限制每月出口总量为小麦20t和小麦粉7t。这3个国家都是排名前十的小麦主要出口国。2019/2020年度,3国小麦出口量分别为3350t2050t580t,合计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32.6%。出口限制措施对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巨大,2007/2008年度全球粮食危机时部分国家采取粮食出口限制,导致国际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为避免历史重演,本次主要粮食出口国出台限制措施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联合倡议并及时出台了加强合作、确保贸易畅通以及粮食安全的措施,削弱了疫情的不利影响,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也先后放松了出口管制。

2.2 国际小麦价格短期内大幅波动

小麦是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谷物品种,每年出口总量在1.7亿t1.8亿t。从地域分布看,出口国相对较为集中,年出口量超过1000t的国家(地区)包括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乌克兰和澳大利亚,6国出口量之和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以上,哈萨克斯坦排名第9位;进口国相对分散,常年进口量超过1000t的只有埃及和印度尼西亚,排名前10位的国家进口量之和约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2.3%。这样的贸易结构导致国际小麦市场受卖方影响较大,一旦主要出口国产量波动或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国际小麦价格都会出现大幅波动。本次全球新冠疫情发酵、3国相继出台小麦出口限制措施,激发了各国尤其是粮食依靠进口的国家对粮食危机的担忧,埃及、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小麦主要进口国开始提高战略储备或降低进口关税。国际小麦期现货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大幅上涨。据美国谷物协会小麦价格周报显示,3月中旬至4月上旬,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蛋白质含量12%)平均离岸价累计上涨11.1%;堪萨斯期货交易所硬红冬麦期货近期合约平均价格累计上涨13.8%。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效应逐渐淡化,全球小麦市场相对宽松的供求形势又开始主导价格走势,国际小麦期现货价格逐渐回落,4月中旬至6月下旬,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蛋白质含量12%)平均离岸价格由每吨241美元回落至222美元,累计下跌7.9%;堪萨斯期货交易所硬红冬麦期货近期合约平均价格由每吨 181美元回落至162美元,累计下跌10.5%

2.3 全球供需形势宽松为国际小麦市场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主要粮食出口国的限制措施引发国际市场波动,让人不禁联想起2007/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20083月底,泰国宣布禁止大米出口,致使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在6个月内翻了一番。但这仅是表象,2007/2008年度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全球粮食供需形势紧张。美国、澳大利亚因旱减产,石油价格暴涨和生物能源用粮增加,导致全球粮食库存降至25年来最低点。其中。小麦期末库存降至1.28亿t,库存消费比仅为20.9%。与上次粮食危机不同的是,当前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已明显好转。自2013/2014年度以来,全球粮食生产形势整体较好,国际小麦产量持续保持在7.1亿t以上,2019/2020年度甚至达到了7.62亿t的历史次高水平,全球期末库存量持续攀升至2.76亿t,库存消费比达36.6%。虽然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沙漠蝗灾增加了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但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0月的预测结果表明,2020/2021年度谷物供需形势向好,全球谷物产量预计为27.62亿t,比2019/2020年度高5570t,创历史新高。小麦和稻米产量预计均将达到创纪录水平,其中小麦产量将达到7.65亿t左右。产量前景向好,带动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预测数升至2.85亿t,同比增长3.7%,而库存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中国。如果去掉中国的库存,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2020/2021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为1.5亿t,仍比2007/2008年度高6.7个百分点。因此,从长期看,全球粮食市场供应前景良好,为保持价格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发生类似于2007/2008年度粮食危机期间价格飙升的可能性较小。

3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国内小麦市场

虽然当前中国小麦进口仅作为品种调剂,常年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3%4%,但国内外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联动性。当全球疫情暴发小麦主产国限制出口时,国内民众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也出现了抢粮行为,推动国内小麦价格出现同步上涨。但这种波动仅是暂时性的,幅度也相对较小,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宽松的小麦供需形势。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小麦种植面积逐步恢复,产量连年增加,国内供需形势由产不足需逐渐转为供需基本平衡、且略有结余,这就增加了国内小麦产业对抗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突发事件的韧性。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小麦市场确实出现了震荡,但主要影响的是产业链的中后端。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道路交通运输恢复,小麦加工企业开工率逐渐上升,市场流通秩序基本恢复。

3.1 小麦供给整体较为充裕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小麦产量只有5500t左右,20世纪90年代小麦产量大幅增长,1997年创下了1.2亿t的历史最高纪录。之后由于播种面积持续下降,2003年降至1985年的产量水平。2004年之后,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中国小麦面积逐渐稳定至3.6亿亩(1=1/15hm2),单产水平迅速提高,2019年增至376kg/亩,较2004年增长32.4%。中国小麦生产能力逐渐恢复,2012年产量恢复至1997年的水平,2015年首次登上1.3亿t的台阶,比1997年增加5.6%2019年产量达到1.33亿t,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连续多年的丰收使得中国小麦总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据中国粮油商务网测算,截至20209月中旬,仅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不含2020年产小麦)剩余库存数量就超过8500t,同比增加1450t,加上各级储备粮轮换出库,农户、贸易商小麦销售,2020年市场供给将较往年更加充裕。从自给率上看,2003年中国小麦的自给率(消费量/产量)仅为82.7%,是谷物中最低的,自2004年起就超过了90%的安全线水平。充裕的小麦供给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2 小麦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长期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多重视产量而忽略了质量,使得小麦品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普通、劣质小麦大量积压、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是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旺盛,供给不足,需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的优质小麦进行调剂。从1998年开始,国家大力推进优质小麦的种植,并适当缩减了普通小麦的种植面积,这一举措使中国优质小麦产业迅速发展起来。2006年,开始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后,随着托市收购价的提高,普通小麦和优质专用小麦价差缩小,农户更倾向于种植高产、稳定品种,优质小麦种植有所萎缩,强筋麦产量由2013/2014年度的624t降至2015/2016年度的528t。近几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面粉加工企业对小麦质量要求提高,优质专用小麦普遍受到市场青睐,价格要比普通小麦高出10%以上。主产省将推广优质小麦种植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步,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增长较快。据中粮集团小麦部预计,2019年中国优质麦,尤其是能够部分替代美国、加拿大进口高筋麦的一类、二类优质麦产量明显增加。其中,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强麦品种产量同比增加175t。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提升中国小麦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意义重大,也为抵御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小麦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小麦作为口粮具有刚性需求。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口呈持续增长,小麦总消费量长期以每年1%2%的比例持续增长,其中制粉消费约占75%左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小麦面粉消费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居民居家隔离,外出就餐限制、采购频次减少,家庭食物囤货需求增加,中小包装面粉销量明显好于大包装面粉。饭店、食堂、学校等集中用餐的消费方式短期暂停,大宗面粉消费受到严重影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9/2020年度小麦食用消费为9100t,比2018//2019年度减少180t。减幅1.9%。加上2019年产小麦质量较好,进入饲料领域的数量大幅减少,预计2019/2020年度小麦总消费量1.22亿t,比2018/2019年度减少5.8%。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餐饮业逐步恢复、大专院校开学,大宗面粉消费受到的影响逐渐消退,预计2020/2021年度小麦制粉消费将有所回升。自20206月下旬起,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高,部分地区玉米价格高于小麦价格,小麦进入饲用领域数量有所增加。预计2020/2021年度国内小麦食用消费9180t,比2019/2020年度增加80t;饲料消费及损耗2000t,比2019/2020年度增加450t;消费总量为12727t,比2019/2020年度增加559t

3.4 小麦进口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曾经也是进口大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小麦进口量曾高达1000t21世纪以来,中国小麦进口量逐渐下降,近年来维持在300万~500t。从进口来源地看,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是中国小麦的传统进口来源国,在2004年之前,中国从这3个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占进口总量的近100%2010年以来,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占比大幅提升。尤其是2012年,由于小麦饲用消费的增加,加之澳大利亚饲料级小麦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占到总进口量的65.7%;而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用于品种调剂的硬质小麦所占比例下降较为明显,从2009年的47.3%降至2012年的28.3%,下降了近一半。近年来,虽然传统进口来源国在中国小麦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新的小麦贸易伙伴国也在不断涌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的小麦贸易数量增长迅速。例如,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的数量从2009年的24t增至2019年的42.23t,占小麦进口总量的比重增至12.1%,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小麦第三大进口来源国。20194月,中国与立陶宛签订《立陶宛小麦输华出口检验检疫议定书》,同年11月,开始从立陶宛进口小麦,202017月累计从立陶宛进口21.81t,占小麦进口总量的5.1%,立陶宛成为中国小麦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部分小麦主产国实施出口限制措施后,虽然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进口小麦的数量减少了43.5%12.8%,但从法国、澳大利亚、立陶宛进口的小麦数量增长迅速,17月中国小麦总进口量428.5t,同比增长1.2倍。小麦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增强了中国抵御部分国家粮食出口禁运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来进行品种调剂。

3.5 疫情期间小麦价格出现两次明显上涨

虽然中国小麦供需形势整体宽松,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供应链受阻、终端需求暴增,也导致中国小麦市场在短期内出现了两次明显波动。第一次是在2月中下旬,当时正值国内疫情爆发的关键时期,由于各地实施严格的交通封锁,导致小麦原粮区域间流通受阻,市场购销有价无市,基本停滞,加工企业粮源供应出现阶段性缺口。虽然当时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延迟开工,但部分开工的企业为增加小麦供应上调收购价格,引起局部地区价格上涨。2月下旬,主产区普通小麦进厂价每吨24102460元,比2月初每吨增加1030元。为保证供给、平抑价格,国家在2月份安排了4次政策性小麦拍卖,累计成交67.22t,较2019年同期增加53.85t。之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小麦购销市场逐渐恢复。到3月上中旬,小麦市场阶段性供应偏紧的态势得以缓解,价格趋于稳定。第二次是在4月初,全球疫情持续发展,多国限制粮食出口,引发国内居民恐慌性囤粮;加上复工形势较好、大中院校陆续开学等利好消息提振面粉需求,制粉企业备货积极。而此时小麦正处于青黄不接时节,市场上流通粮源较为有限,主产区小麦价格上涨较快。4月中旬,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涨至每吨2480元,较4月初上涨80元;优质小麦价格涨至每吨2740元,较4月初上涨200元。为缓解市场粮源供给不足的情况,国家加大了每周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数量,同时适度扩大跨省移库小麦投放范围,小麦市场价格自5月上旬止涨趋稳。在自给率高、库存充裕的背景下,中国有能力、有手段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对小麦市场的冲击,国内小麦市场长期趋稳。
4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小麦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中国小麦产业基础较好,新冠疫情虽然对小麦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加持下,市场秩序得以快速恢复。但也要看到,疫情期间暴露了小麦产业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4.1 国内小麦供应链短板显现

20202月国内疫情严峻时期,部分地区小麦供应出现暂时性供应偏紧,粮库、贸易商库存小麦销售难与加工企业采购难并存,市场价格小幅上扬。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三等白麦月均价2416/t,环比上涨1.9%。虽然3月情况有所好转,但4月上旬受国际疫情影响再次出现上涨态势。同时,疫情造成的紧张情绪导致居民恐慌性囤粮,面粉、方便食品等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的情况,部分农村地区供求紧张程度要高于城市。主要原因除了疫情导致部分地区道路封锁、市场流通受阻、制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复工复产困难、产能利用不足等短期因素外,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政府调控资源有限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农村地区缺少大中型超市和物流仓库,缺乏足够的蓄水池和缓冲地带,使得突发性事件应对能力不足。

4.2 中小面粉企业生存压力加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居民口粮消费习惯发生明显变化。从消费路径上看,企业逐步复工、学校开学延迟以及餐饮机构普遍停业,集团化采购力度明显不如往年同期,面粉消费由转向家用,家庭用中小包装面粉需求量明显增长;从结构上看,适合做饺子、馒头、面包的专用粉销售好于普通面粉,方便面、挂面、速冻水饺、速冻面点等易于储藏、方便食用的产品销售需求猛增。这些变化使加工业、流通环节猝不及防,加上春节期间企业停工库存有限,市场上相关产品一度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短缺。为应对需求变化,一些大中型制粉企业在面粉种类开发和外包装上做了适当调整,改进了部分高端粉的外包装,同时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面制食品及配餐业务,调整后的利润有所提高。而小型企业一般只生产大众型的面粉,利润空间缩窄,生存环境也更为艰难。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41日,华北面粉企业整体开工率53%,仍低于春节前的56%。其中中小型企业开工率为20%40%,大型企业开工率在50%80%。由于疫情对饲料销售造成不利影响,饲料企业采购麸皮的积极性下滑,麸皮价格回落,制粉利润下滑。监测显示,41日,华北黄淮制粉企业理论加工利润97/t,周环比回落14/t

4.3 部分地区农户种粮收益下降

21世纪以来,虽然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幅提升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由于成本增长较快、生产遭遇不利天气和病虫害的概率上升,种植小麦的收益一直不容乐观。2004-2012年,小麦成本利润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13-2018年的6年间, 小麦成本利润率有3年都是负值,在三大谷物中最低,种植小麦越来越成为不赚钱的行业,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的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2020,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病虫害影响,部分农户尤其是规模户的种粮收益再次下降。据农业农村部小麦市场分析预警团队5月中旬开展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 52.8%的农户反映2020年种植小麦的投入与2019年差不多,41.4%的农户反映2020年的投入较2019年多。认为投入增加的农户主要集中在山东 (占该省受访者的55.6,下同)、河北(55.6)和安徽(41.7),主要表现为48.6%的受访者反映化肥费用增加,平均增幅约为10.8%;49.8%的受访者反映农药费用增加,平均增幅为30.1%;45.5%的受访者反映雇工费用增加,平均增幅为23.3%。41.9%的农户预计2020年种植小麦收益较2019年减少, 主要集中在山东(50.8, 下同)、河北(46.0)和安徽 (43.1),3个省份同时还是预计小麦产量下降和种植投入增加的区域;其中,62.6%预计收益下降的受访者为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

5 促进中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观要求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个“绝对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更应该包括供应链安全,提高储备、加工、流通 等整个供应链防控风险的能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5.1 完善小麦产业供应链建设,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虽然中国口粮储备整体供大于求,但疫情中出现的原粮及面制品阶段性供不应求的问题,凸显了中国粮食供应链建设的不足,粮食储备不能及时转化为有效供给。应健全产购储加销协同、产销合作、决策咨询等机制,创新完善粮食产销衔接,加强精准调控, 推动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建立 “互联网 +粮食产销衔接信息平台,线上提供全产业链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线下开展展示展销和产销对接活动。同时加大供应链风险预测力度,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分级应对管理方案,科学构建指标体系,衡量突发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扶持政策,提高今后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尽最大可能减少行业损失。
5.2
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加工企业渡过难关

针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对小麦加工企业经营造成的困难,各地政府应尽快出台应急性扶持政策,如优先保障疫情防护物资供应、适当减免税费、提供融资支持等,保证其提高复工率,平稳度过生产困难。针对疫情防控时期居民阶段性集中采购增多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与协调,确保面粉加工企业原粮供应充足;促进加工企业主动与商超等销售终端对接,畅通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保证市场供应;推动粮食主产省与大型粮食、食品加工企业协商建立应急保供机制;为中小型企业降低贷款门槛,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从长期看,应引导加工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市场资源,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产加销一体化,筑牢行业根基、提升抗风险能力,促进小麦加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3 多渠道保护农户种粮收益,保护种粮大户积极性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新时期确保粮食安全的重点,如何在成本上涨不可逆、农 民增收困难加大、价格支持政策空间有限的背景下,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是下一 步政策改革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建议一要着力解决规模经营户卖粮难问题。加强产销衔接,完善规模经营者与小麦需求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鼓励订单种植。在夏粮收购期间为规模种植户开辟专门的售粮通道。二要提高种植户防灾减灾 能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技服务,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和风险。同时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拓展保险品种范围,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过渡。三要尽快完善相关 扶持政策。维持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稳定收购价格。加大扶持政策对种植大户 的倾斜力度,按实际种植户及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5.4 加强粮食贸易监测,积极参与全球政策协调

虽然中国粮食库存充足,短期内全球市场动荡不会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但若后期全球疫情有所反复,同时缺乏有效的国际粮食安全宏观协调机制, 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可能会扰乱局部地区粮食市场的供应链,进而威胁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要密切关注全球粮食市场走势,加强粮食及加工制品的市场监测和预判,进一步促进小麦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保证稳定的市场供应 渠道;推动各国启动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贸易协调行动,积极参与联合国机构开展的援助低收入、贫困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确保全球农业与粮食供应链有效运转。